牛津大學經濟學家給下一個科技盛世的備忘錄
不工作的世界即將來臨,現在的職業技能全都可能被機器取代,
未來的職場面貌會變得如何?人類沒有了工作,還剩下什麼?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對機器可能取代人力而感到焦慮,許多經濟學家卻對此抱持樂觀的態度,因為從歷史來看,新的發明總是會補充人類勞動力的不足,或是創造出更多新形態的工作;機器其實可以幫助勞工,而非傷害勞工。
然而,丹尼爾.薩斯金梳理過去數十年來的人工智慧研究成果,推翻過往經濟學家的看法。以往各界廣泛相信,機器必須先學會人類的思考或推理才有可能超越人類,當AlphaGo也能戰勝人類棋士,證明機器可以藉由讀取海量數據、自我學習,表現得比人類更好。機器可能全面接管人類的工作。
未來,每個人都會面臨「科技性失業」,只有掌握資本和機器的少數人才能免於這波經濟浪潮的傷害。
薩斯金強調,只有積極思考如何公平分配經濟繁榮的成果,以及縮限科技巨頭急遽增強的政治權力,才能避免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裡的貧富不均情況。而當人人都可以沒有後顧之憂的生活,我們最重要的課題,便是如何找到人生的目標與意義。[轉錄自書底]
內容簡介來源:
作者簡介
丹尼爾.薩斯金 Daniel Susskind 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Balliol College)經濟研究員,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客座教授。曾在英國政府中擔任過各種職務,包括英國首相策略單位的政策顧問、唐寧街十號政策單位的政策分析師,以及內閣辦公室的資深政策顧問。
薩斯金專門研究人工智慧與科技對社會、工作的影響。曾與同為經濟學家的父親理查.薩斯金(Richard Susskind)合著暢銷書《專業人士的未來》(The Future of the Professions),探討人工智慧對醫生、律師、會計師等傳統專業人士的衝擊。
此外,薩斯金在TED的演講〈未來工作的三大迷思〉引發熱烈討論,並創下超過150萬觀看人次的紀錄。
譯者簡介
周玉文 政大新聞系畢業,曾任職於國內、外財經媒體、金融機構,目前專職翻譯。
作者簡介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