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風暴至今,歐美對應經濟變局而提出「再工業化」的策略,主要在於加強出口和製造業的角色,回歸實體經濟以替代金融創新和消費推動經濟成長的模式。總而言之,歐美各國推動再工業化不僅側重復甦製造業等實體經濟,藉以鞏固部分產業的全球主導地位,更有創造就業機會與建構產業永續發展環境的目的。其中,產業永續發展為當前歐美再工業化策略的重要特色之一,在發展新興產業的過程中,除了提昇全球競爭力之外,並以建立一套節能、環保及高效率產出的全新工業化體系為中長期目標。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三:首先,掌握歐美「再工業化」具體作為與成效的關鍵條件,以及現有政策與策略推動的進展。其次,評估歐美「再工業化」做法對台灣產業競爭力的可能影響,藉以做為我國研擬相關因應政策的參考。最後,以3D列印產業技術為先進製造的發展個案,探討對於跨境供應鏈的可能影響以及對我國未來產業政策的意涵。
本研究的重要發現如下:歐美再工業化除了促進其產業競爭力以及創造就業機會,達到經濟「再平衡」的目的外,也有著持續主導全球經貿版圖的意圖。進一步而言,美國進行製造業再復興的重要動機包括:(1)提供中階技術工重要的工作機會,尤其是重建中產階級與改善階級向上流動的能量。(2)製造業同時帶動高階技術服務業的就業機會,包括技術研究、產品與製程工程設計、操作與維修、運輸、檢測認證與試驗等。(3)先進的生產製程,促成供應鏈迂迴(roundabout)化或鏈結關係的複雜化,間接帶動提升員工的工作機會。相對的,製造業工作外移,連帶促使具有創造發明能力的工作機會外流,弱化整體產業的能量,侵蝕美國高科技的製造能力,進而降低本國企業投資新產品的誘因。(4)藉由強大的製造業實力可避免美國受到國際經濟與政治的干擾(如匯率波動與貿易禁運),有助於改善貿易逆差情況。
在對我國產業政策的意涵上,歐美「再工業化」雖然驅動製造回流,但僅有部分產業具備回流的條件,對於我國吸引產業回流,填補過去產業長期過度外移造成的問題,有其挑戰與發展機會。另一方面,先進國家透過先進製造技術與新商業模式來追求擴大「再工業化」的進展,提供臺灣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與培育軟實力的機會,藉此調整臺灣經濟結構與形成新比較優勢,以及增進產業的附加價值。
整體而言,歐美再工業化對我國產業政策的主要建議如下:首先,吸引回臺生產的製造業對象需有一定的選擇:單純勞力密集之低附加價值產業目前在我國亦無市場競爭力,未必是鼓勵回臺生產的產業對象。相對地,除「加強推動臺商回台投資方案」側重國際品牌行銷、價值創造、研發創新與事業營運模式等方面具有規模優勢的臺商,亦可鼓勵回流企業在台打造綜合貿易商,支援我國產業的全球市場布局;其次,歐美再工業化牽動我國海外投資佈局,需有協助廠商佈局先進國家的作法:中國大陸在歐美再工業化趨勢,以及國內生產成本上漲下,可能面臨產業雙移轉的壓力。勞動密集產業有移向東南亞趨勢,跨國企業屬於資本密集及技術密集產業有遷回歐美市場的可能。作為跨國企業重要供應鏈一環的臺灣產業,也面臨生產再佈局的壓力;第三,臺美經貿談判面臨美國進一步開發亞太市場的壓力,我國需有對應談判策略:著眼於亞太市場的重要性提升,美國結合運用出口倍增計畫,以開拓亞洲市場強化製造業競爭力,進而改善國內就業機會。未來預期美國將結合運用TPP,積極開發亞洲市場。至於臺美TIFA對話,將面臨美國更多的談判壓力;第四,結合運用快速產業化的能力,主動多元開發海外市場的策略:針對中國大陸等新興市場的崛起,有必要加強相關的產品與製程的創新研發;第五,我國亦可學習德國致力提升創新持續提升工業競爭力的作法。再建技職體系對於人才的供給刻不容緩,應以國家為實驗場域進行製造前瞻技術所開發之產品的應用與採購;第六,歐美再工業化對我國中小企業政策的啟示,分為以下幾點:(1)強化國內技術創新平台的功能,減少中小企業技術搜尋成本與縮短研發時效。(2)協助臺灣中小企業加入產業聯盟,提升中小企業在供應鏈的地位。(3)支持青年創業國際化,拓展新興微型企業。(4)推動中小企業育成中心營運模式的轉型升級。(5)擴大對製造業早期產品的政府採購,扶持臺灣新興產業的發展。(6)充實臺灣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規模與提升運作效率;第七,先進製造技術對臺灣產業政策的重要面向,分為以下幾點:(1)加快普及廠商運用3D列印的能力,尤其可由模具製造到產業領域的創新使用。(2)著力開發3D列印新材料,應協助穩定材料供應,提升我國產業的競爭力。(3)延伸工具機產業的數位製造技術接取3D列印生產機台領域。(4)培育專業技術人員,滿足3D列印繪圖軟體設計、操作與設備維護人才需求。(5)輔導廠商多元佈局海外國家,提升接取最終使用者市場的能量。累積海量資料與分析能量,轉型中小企業與OEM/ODM廠商營運的模式。(6)重視3D列印衍生新的智財權問題與強化3D列印產品檢驗與標準,對應未來產品客製化的需求。(7)電子商務法規的調整,強化對應3D列印的社群製造 (social manufacturing) 環境。(8)儘速通過立法規範,建立安全防護網,避免3D列印可能衍生的社會負面衝擊。[轉錄自摘要]
內容簡介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