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印度 GDP(購買力平價)以 8.55%的成長率高速成長,並在 2005 至 2008 年連續三年超過 10%的成長,是印度歷史上未見的經濟榮景。不過 隨著 2008 年的金融危機與接踵而來的全球經濟衰退,印度的雙赤字問題與 經濟趨緩逐漸浮上檯面,政府 2012 年赤字預計達 GDP的6.1%,不但面臨 主權債信評等調降的風險,2012 與 2013 年印度經濟成長也預計將跌破 8%。
然而,印度不樂觀的經濟當中也出現數道曙光。首先,政府在經濟趨緩的壓力下毅然決定減少對汽柴油的補貼,計畫放寬跨國企業投資零售業限制,並提出多項經濟改革方案,是自 1991 年經濟自由化後未曾見過的大規模改革開放。另一方面,儘管過去五年都會地區的經濟不盡理想,三四級城鎮與鄉村地區出現高幅度的消費動能,消費規模成長率首次超越一二級都會,三四級城鎮高速成長的「東尼效應」逐漸成形。隨著非都會地區所得的提升,以及跨國零售業對印度物流與通路的投資,印度將會逐步形塑 出高成長的「中產階級消費市場」。[節錄自摘要]
內容簡介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