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台灣設計產業翱翔計畫:台灣設計產業統計調查

  • 點閱:922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推薦序文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重點調查研究發現
(一)國際設計產業發展狀況
1.各國設計產業規模皆不大
以德國、英國及日本設計產業發展較成熟之國家觀察,德國設計產業平均每企業營業額為36.4萬歐元,每企業就業人數為2.52人;英國平均每企業營業額為70.4萬英磅,每企業從業人員數為7.6人;而日本平均每企業營業額為45.1百萬日元,每企業從業人員數為4.4人。各國每企業的從業人員數低於8人,平均每企業營業額德國及日本約在新台幣1500萬,(英國則較高,約在4000萬左右),顯見在設計產業的發展上,仍是以小企業為主的發展模式。


2.各國在設計產業的推動上主要採取獎項、展覽、補助、人才培育、資訊提供與基礎建設等面向進行。
(1)在獎項上,德國有國際知名的IF、Red Dot外,亦有Designpreis、FORM、Design Plus、Baden-Württemberg 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等不同獎項;香港除由香港創意中心舉辦之獎項外,亦有香港設計師協會之亞洲設計大奬(2011年更名為環球設計大獎);日本有Good Design Award;韓國亦有GD Mark,並能與中國Red Star設計獎與澳洲設計獎(AIDA)有互相認證,亦有韓國設計大賞。
(2)在展覽的推廣上,英國有倫敦設計節、倫敦設計展等,針對海外目標市場舉辦巡迴展;日本及德國的設計獎項亦會舉辦相關的展覽;香港有DeTour設計展;韓國有韓國設計展覽會及青少年設計展覽會等。
(3)在補助政策上,香港的創意智優計畫及設計業與商界合作計劃對設計進行金額補助;日本的對中小企業提供使用設計服務的補助政策,包括JAPAN品牌育成支援、對中小企業的專家派遣與不同領域的中小企業合作開發新商品及服務;韓國針對先進設計進行開發補助、針對設計相關學校與協會等組織提供獎助金以舉辦各種設計活動,亦更針對跨領域整合設計、科技與商業活動之計畫提供Design Fund for Growth的獎助政策。英國則是Funded Consultancy Scheme/Support for Design提供企業補助金。
(4)在人才培育政策上,德國提供贊助金鼓勵設計學校的學生至海外研修與實習;韓國大學與企業合作教育課程、設計學生海外Intern派遣、舉辦e-Design Academy;英國將設計融入義務教育、與大學合作組成設計團隊將設計事業化、建立設計師實習機制、建立設計相關學習認證機制。
(5)在資訊的提供上,日本定期進行身材數據調查,亦進行中小企業設計導入的成功案例研究;英國的Design Demand計畫提供中小企業設計諮詢服務;韓國則是開設收集及管理國內外設計相關資訊的綜合網站(global.designdb.com),亦提供中小企業設計顧問支援(Design Home Doctor)、設計資料庫。
(6)在基礎建設上,韓國設立韓國設計中心,在韓國各地設立各種題目的設計中心;香港則是設立香港設計中心,提供創業者及企業進駐。


(二) 我國設計產業發展狀況


1.Design house企業應思考如何提升設計能量
根據調查資料顯示,設計服務業企業平均每家企業從業人數為11.3人,設計人力占比僅占49.3%,每家企業年平均營業額為1,481萬元,平均每為從業人員對營業額的貢獻度為131.6萬元,相較於設計發展先進之國家(德國為14.4萬歐元、日本1025萬日幣),仍有極大的努力空間。


2.In house企業之新鮮人起薪高於Design house企業
In house企業之新鮮人起薪年薪為42.1萬元,Design house企業之專業設計人力則僅為31.63萬元,兩者差距約在10萬元,以此現象觀察,新鮮人會以至In house企業從事設計工作為優先考量,對Design house企業之發展不利,亦較難鼓勵企業獨立成立設計公司。


3.In house企業委外需求度並不高
In house企業約有六成有設計需求,體驗經濟相關的互動設計與服務設計比重偏低,設計需求仍停留在功能相關部分,特別是非電子業。服務業停留在網路多媒體與廣告等消費者接觸點與行銷相關的設計需求,機構、互動與服務等攸關服務業科技化與基礎競爭力的設計,尚待重視。至於在設計委外上,六成企業中其中59.2%會將設計委外(僅13.3%全數委外),但委外規模不大,主要的設計仍以內部人員設計,其原因是企業皆會將核心的關鍵保留於公司內部,不輕易委外,甚至會接受上下游企業或集團企業的委託進行設計的服務,未來將設計委外的可能性並不高。另一原因是本調查之調查對象主要為大型企業,大型企業往往有效充裕的資金自行從事設計需求。雖委外的頻率與規模不高,但有74.8%的企業會接受外界設計委託,惟服務對象仍以客戶與集團成員為主。


4.In house企業設計部門多數隸屬於研發部門
In house企業設計人員組織定位在製造業多半歸屬研發部門,服務業則歸屬行銷部門,可能呈現「製造業設計不夠接近市場,服務業設計不夠具備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因政府產業政策的補助多數與研發有關,亦造成多數的企業會設置研發部門,而不另設研發部門,甚至有企業認為整個研發部門就是設計部門。由此亦顯示,In house企業之設計意識並不強,設計員工數占公司總員工數的比率約在11%,設計支出占全公司營業費用的比率亦僅為9.53%,未有獨立設計部門,未來亦不打算將設計部門獨立。


5.In house企業國際化程度不高
In house企業在設計國際化著墨並不深,僅是消極的銷售產品或接受國外設計委託,缺乏積極導入設計媒合、參與展覽及獎項等參與,代表國內服務業尚未能透過導入設計,形成海外市場的差異化服務。


6.In house企業招募設計人才以公開應徵為主,Design house企業則偏向同業挖角
在設計人力的招募上,以公開應徵的型式最多,95.1%的企業會採此方式,表示會同業挖角的比率僅占3.5%。但Design house企業在招聘人員時,最常招聘同業間有經驗的人力,97%的企業會由同業中聘用。而在培訓人力所需的時間上,Design house企業在培訓人力所需的時間上,專業人力平均需要6.96個月方能上手,而In house企業認為半年以內可發揮產能的比率僅占20.3%。雖In house企業認為人力運用上最常遭遇的問題為實際經驗不足,但In house企業較Design house企業樂意聘用新鮮人,較願意留給新鮮人培訓的空間。Design house企業則會因規模不大,給新鮮人時間與空間的彈性較小。


7.人才培育問題為目前設計領域最關切的問題
In house企業認為「專業技能符合人選太少」為在招募設計人才最常遭遇的問題,在人才運用的部分,In house企業普遍認為實作經驗與能力不足為現今設計人才難以上運用的最主要因素,整體而言,In house企業在設計領域所遭遇的困難上,49.0%認為「設計人才缺乏」,顯見在設計領域人才培育問題為發展為設計產業首要解決的問題。而依據調查資料顯示,設計人員本科畢業比重普遍在6成以上,學歷符合人選亦尚稱足夠,企業亦普遍認為學用落差的問題雖存在但沒有嚴重到無法改善,因此設計領域的問題主要出在實作經驗與能力不足。


8.Design house企業認為政府應建置培育環境及促進產學合作,In house企業認為除在人才培育外,應提供優惠措施及獎勵業者創新與研發在政府可協助解決的地方,52.5%之In house企業認為應協助「人才培訓」,44.1%認為應「提供優惠措施降低營運成本」,42.0%認為應「獎勵業者創新與研發」,但In house企業對設計獎項及舉辦大型展覽活動等行銷宣傳的需求度較低。而對於人才培育的建議上,Design house企業認為政府部門可以「建置培育環境」(29.21%)、「促進產學合作」(24.21%)等方式來協助企業培養創新人才。


二、設計產業投入及產出推估變化分析
(一)專門設計服務業(Design House)與企業內部設計活動(In House)經問卷調查,在目前投入設計規模最顯著的製造業電子業上,具有高度互補關係。因此全球景氣不佳下,電子業縮減內部設計部門經費,連帶會對專門設計服務業的產值產生影響。然而內部設計部門經費減少幅度較大,而專門設計服務業由於亦提供其他產業服務,減少幅度較小。


(二)服務業內部設計人員總薪資近年來持續上升,而製造業內部設計人員總薪資則有下降趨勢,其中主要原因來自於近年來服務業內部設計人員,特別是工業設計專業人員的受雇員工數顯著增加,觀察同時間製造業顯著減少,因此其原因有可能為原本統計上歸類在製造業的若干企業,由於轉型或獨立成立品牌專業行銷公司,而轉歸類為服務業。


(三)鑒於國內設計產業與企業內設計活動顯著受國際景氣影響,顯示我國設計產業仍高度以出口產品為載體,以提供ODM服務為主要型態,仍然缺乏以自有品牌為載體,並且獨立傳達設計理念,達成消費定錨效果。故未來政策上應該多強化自主品牌設計能量,深入研究海外市場需求型態,並且結合國家產業形象宣傳,厚植台灣設計形象,以協助出口產業進一步深化設計能量,帶動國內專門設計服務業發展。[轉錄自書內摘要]


內容簡介來源: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