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知識的重要性及貢獻遠超出於以往企業重視之人力、資本和天然資源等傳統性生產要素。知識的創造及應用不僅成為支撐一國經濟得以持續成長的主要動力,同時也是後進國家超越轉型,先進國家創造差異化,因應全球化衝擊的主要策略,因此,具有「創新研發」的企業與國家都被評比為具有高度競爭力。
然台灣經濟發展至今,未來不應再採行大量製造的生產模式,而是要憑藉著紮實的基礎技術,以及在特定領域具有技術獨特性及關鍵性,讓台灣企業在特定的利基市場中具有高度國際市場競爭優勢,甚至成為一方霸主意,即如同德國的隱形冠軍企業一般。因此,我政府於日前拋出「推動中堅企業躍升計畫」,希冀藉以協助優質中小企業在既有基礎上,找到關鍵生產技術,使企業在專業領域,占有無可取代地位,進而發展為擁有技術、創新、品牌的「中堅企業」。
觀察蔡司、BRITA、福士集團、凱馳、路德、島野、樹研工業株式會社等國際中堅企業的發展歷史可得到一個重點,即在於這些企業之所以能發展成中堅企業或隱形冠軍,就是這些企業擁有世界級的特殊Know-How、能在品質與服務創造優勢,進而成為客戶不可替代的供應商,除深耕技術之外,並採取足以維繫其競爭力的經營策略、商業模式與組織架構。這些成功經驗與條件,都不是短期內可以培養或複製的。反觀目前台灣無論是中堅企業或潛在的中堅企業其實都存在著技術、品牌、專利及人才等諸多層面的問題,更遑論國內多數中小企業長期以來普遍面臨技術人才不足、技術扎根不夠深厚,被取代性高、專利布局不足,須支付高額權利金以及欠缺自有品牌等等問題,然這些問題的突破均有賴中長期投入的規劃與準備方可為之,其所需要的調整時間與政府協助,恐怕也不是短期即可奏功。
因此,本研究即以透過次級資料的收集、世界成功中堅企業的個案分析、蒐整諸如德國、日本、韓國及瑞士等國政府培育中堅企業的作法,藉此評估我國「推動中堅企業躍升計畫」的發展方向與政策措施,是否有修正的必要性,進而提供給相關單位參考。基於此,本研究在政策建議方面,由於「推動中堅企業躍升計畫」是希望培植具有技術獨特性,以及高度國際競爭優勢的「中堅企業」。再者,若欲提升企業競爭力,首要條件在於發展環境的整備與完善。因此,本計畫欲針對3個族群、2種不同策略方向來思考,意即透過共通性策略,完備國內產業發展環境的基礎,期以協助一般中小企業逐步提升其競爭力,達到潛在中堅企業或具有中堅企業實力的層級。另外一種方向,就是針對性策略,針對已經是中堅企業的企業給予維護其競爭優勢的協助;針對潛在的中堅企業提供發展成為中堅企業的協助。[轉錄自本書摘要]
內容簡介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