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體”開始取代國家與民族概念,成為“利益”的代名詞之時,“東北亞”悄然成為了“獨立”的概念。盡管在這里還存在著明顯的功能性合作色彩,處于“剪不斷、理還亂”的狀態,但是區域合作已是不能回避的現實。基于傳統和東北亞文化區域合作,共同體要建構的是一種多元共生的理念,需要得以生存的文化環境和能夠健康發展的思想基礎。
考察東北亞歷史發展的脈絡.不難發現儒學應該最有資格成為該共同體的文化背景與思想基礎。雖然儒學的確存在著很多與現代化格格不入的因素,但它2500多年來所積澱的優良特質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揮的作用卻是不能抹殺的。
方浩範,男,1964年出生,吉林省長白縣人,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哲學博士。現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吉林省哲學學會常務理事、韓國孔子學會理事、韓國陽明學會海外學術委員。在《孔子研究》、《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儒學研究》、《哲學論叢》等國內外刊物上發表了五十余篇論文,在國內外出版了五部著作。2006年在國內學術界首次提出“東北亞文化共同體”概念以後,相繼在國內外各種學術會議和刊物上發表了《東亞文化史上的儒釋道及其未來性思考》、《東北亞文化共同體動因及其政治阻礙》、《東北亞文化共同體的思考——中韓日文化共同體的可能性》、《生態學理論視域下的東北亞文化環境——東北亞“文化共同體”關聯思考》等論文,受到國內外學界和同行們的關注。
內容簡介來源:博客來